2)第四百五十章 致胜法宝_何日请长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经验也是用一次一次的失败换来的,背后是无数金钱的支撑。

  中国机床企业是近年来才开始研制高精度机床的,技术上与国外有着很大的落差。因为存在落差,所以国内的用户就不愿意使用国产高精度机床,而这又使中国机床企业难以获得积累经验的机会。

  这一次科工委下决心搞“04项目”,一边从西方国家进口高精度机床,一边支持国内企业研制同类产品,并且拿出了充足的资金用于试错,魄力不可谓不大。但正如关墉所说,差距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弥补过来的,中国机床企业要补的课实在是太多了。

  难道就没有办法缩短这个时间吗?

  这是于晓惠这些天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

  她知道经验的重要性,但她同时也相信,理论分析能够弥补经验的不足,能够做到事半功倍。但是,理论应当从何入手呢?她隐隐约约地想了一些东西,但要具体去做的事情,却又抓不住这些思想的碎片。她一遍又一遍地测量着拆开的机床,想从这些枯燥的数据中寻找灵感。

  “于工,还在忙呢?”

  一个声音在于晓惠身边响起。

  于晓惠扭头一看,见说话的是车间看大门的老师傅赵金泉。这是一位60来岁的老工人,据说是退休之后返聘回来的,被82厂安排在404车间做一些勤杂工作,晚上则负责在车间值班。

  他成天笑咪咪的,对谁都特别客气。于晓惠有许多次都让他不要称呼自己为“于工”,叫自己“小于”或者直呼其名即可。但赵金泉坚持说于晓惠和其他人一样,都是有学问的人,理应被尊称为“于工”的。

  “赵师傅,我在这琢磨一下这台镗床。”于晓惠客气地向赵金泉说道。

  “这是咱们自己造的镗床吧?我看和德国人造的相比,也差不了多少了。”赵金泉凑上前来,用手摸着镗床,感慨地说。

  于晓惠叹道:“看起来是差不了多少,可是实际做加工的时候,差别还是挺大的。博泰的镗床,1000毫米深孔能够保持2微米的精度,我们只能做到5微米,再往下就达不到了。”

  她能够这样对赵金泉说话,是因为知道赵金泉也懂机床。平时大家在车间里做实验的时候,赵金泉经常会过来看看热闹,说到具体某种机床的性能时,他还能评论一二,显得对机床颇有一些了解的样子。

  听到于晓惠的话,赵金泉说道:“于工,你也别太焦心了。咱们和德国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我记得原来咱们自己都造不了这种级别的深孔镗床,外国人又不肯卖给咱们,我们82厂过去还搞过土设备来做深孔镗呢。”

  “是啊,可那是过去的事情了。”于晓惠说,“赵师傅,你可能不太了解,我们临机集团这些年从国外进口了一大批设备,又自己搞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