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产能_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结构件的进口,俄方合作企业在其中不知道吃了多少好处,怎么可能让人推倒了重来?

  那不等于是自己砸自己的饭碗?

  而东北航空工业这边在苏—27国产化方面做得也不是很给力,以至于这款机型已经引进国内十多年了,不少关键部件儿依旧依赖俄方合作企业。

  特别是航空发动机,早就尝试过中国腾飞的WD—70系列大功率涡扇发动机,可时至今日量产型号依旧使用俄方的AL—31系列。

  究其原因还不是东北航空工业依旧沿用俄方生产的任务计算机,导致飞机自检状态只默认俄国的AL—31系列,其他型号根本就接入不进去。

  本来东北航空工业想借着舰载机竞标成功,获得海军的海量资金后,再申请一下空军的支持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可结果舰载机项目被中国腾飞给截胡了,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东北航空工业也只能是放缓脚步,拖延至今。

  这要是放在以前,中国腾飞估计能出手拉对方一把,问题是此时的中国腾飞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空有一身技术实力没有任何型号的毛头小子了,手上各型飞机加在一起足有二十多个型号,自己这边都忙不过来呢,根本没有余力去管别人的事儿。

  可这样一来空军方面就急了,这么多年心心念念的三代机高低搭配好不容易具备了列装条件,总不能光解决个有无问题吧?

  必须大规模列传,形成犹如美军F—16和F—15那种大型编队才具备真正的作战能力。

  特别是空军确定了由国土防空提升为攻防兼备的建军思路后,这方面的需求便更加迫切,可结果各家的产能却拉胯的跟不上来,你说空军他急不急!

  这要是放在以前,空军就算急死也没用,建国时期划分的航空工业分工体系早就将生产格局给定死了,再加上这么多年的发展,更加剧了这种产业固化的格局。

  所以即便空军急也没用,生产厂两手一摊,我就这么大能力,你能把我怎么样?

  能怎么样?该等还得等呗!

  然而新一届的空军领导却不这么想,改革可不仅仅是部队自己向前发展,在如今全球一体化,装备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改革更是全方面的。

  既然如此,凭什么建国时期的产业分工就得继续延续?长久以来的产业格局怎么就不能打破?

  空军领导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主要还是因为中国腾飞。

  其生产的运—18NB大型运输机可是最大起飞重量125吨的大家伙,空军在2002年订购了48架,中国腾飞只用了3年时间就全部交付完成。

  若是刨去等待配套厂备货供料的一年,实际生产只用了2年的时间。

  年产达到24架,平均每月2架!

  就这,当时在总部装备部门任职的空军领导在调研中国腾飞军用运输机生产线时,庄建业还不好意思的说,自己没有爆产能,如果全部满负荷运转的话,中国腾飞能够将运—18NB的产能由现如今的每月2架,提升到每两天一架的程度。

  空军领导吃惊之余,就把这件事牢牢记在心里,待走上空军领导岗位后,面对几个生产厂拉胯的产能,他直接给庄建业打电话,直截了当的问,战斗机这边中国腾飞能不能下饺子!

  庄建业那可是懂王,天字一号的真男人,毫不犹豫的就来了一句:“能!”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